来源: 陈海良书画艺术 时间:2018-12-11
迷茫、自觉与书法传统的重建
——对“现状与理想”学术批评展的几点想法
【连载上期】
二、炫技的本质与专业化
现在不少学者对当代书家的技术表现地冠以“炫技”或者“尚技”是不客观的。只有暴发户才会炫富,“炫技”是对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熟练表现,而不是技术的高度已经与古人比肩。从当下对“二王”等经典作品的技术和气质的模仿来看,技术的精致度是难能与魏晋比肩的,甚至还很拙劣。
去年,我看完故宫“赵孟頫书画特展”,与忠康先生有着同样的感慨:我们在赵书的精美面前,显然还是个“粗人”。就是对明清的理解还只是对形态的粗略感知,线形的粗糙、线性的流滑,线质的空洞充斥展厅,“展览体”的形成就是我们对技术攻坚只停留在相互感染的一般层面上,因为真正的高技巧是很难被获取的。不过,从外界对“炫技”批判的本身来看,说明当下对书写技能追求的专业化高度和要求看是呈普遍化趋势,从三十多年书风的转变来看,书写中的技术表现是不断递进的。
由于当今书家对展厅视觉的关注和内心自适的双重需求,形式因素(也技术化了)不仅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良好的展示效果。比如,从笔法来看,在精细中不断华美,放逸者更为恣肆,不仅体现了今人细腻的洞察力,也展现了良好的技术再现能力,不仅深入了古帖,也获得了表现的自足。又如,在风格的仿造上,无论雅逸,还是粗犷,皆能极尽韵致的把握,尽管还有着某些趣味的不足…这都是专业性的仿古。
不过专业化的训练远不止于此,受现代教育或现代文化感染的专业高度,是这些技术如何在新的时空中获得既能受到传统审美接受者的关注,也能在现代展厅中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得到个性化的发挥。现代展厅是充满视觉和张力的空间,无论从对怪、力、乱、神等手法,还是对一些陌生技术处理的高度来看,都反应作者们已从审美的生理自觉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上来,只是这种意志指向还没有明显传达作者自我的风格样式上来,只是巧用了古人的诸多元素,通过拼装来展现视觉上的不同“看点”(很少具有原创性)。
寻找“看点”是当代书家区别同类的手段和不断入古的方式,也导致了“风”的流行。人们总想在上一轮“风”的基础上寻找下一个“看点”。今天的104位作者都是当年“看点”的始作俑者。营造“看点”的手法是以传统元素为根,不断寻找以满足展厅空间的书写之外的手段,获得视觉上的突破,这是书法赏读从书斋到展厅空间的一次审美转向。“在书法由近代的转型——由书斋进入展览厅之后,书法欣赏才开始逐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美的欣赏。”
由于展示的需要,书者心里杜绝平庸,要求件件精品,竞技心理由此展开,书家通过“看点”吸引赏者的关注越来越成为内在的驱动,“炫技”也即成了从“斗技”到“智斗”的自我追求,书写也从魏晋以来人性的自觉转到在当代文化场域中自我身份的认定,技术的、形式的自我,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获得了自我认定和价值标签,技能也在不断竞争中得以提高,在不断否定中递进。不过,这是一种良性的通过技术的比拼来实现自身价值或创造力的表现,是实现书家专业化、职业化的必要过程,更是书家在当代文化场域中的一种获得感,尊重感、成就感。
营造“看点”的手法是多样性的,但主体上是表现性的。无论精美的传达,还是狂逸的放纵,抑或虚实的对应,都在表现的冲动中,实现内心的满足和赏者的关注。这与古人在一般的书写中偶尔出现佳作的创作所不同的是,都有一种预设的目标(但不排除偶得的可能)。由此,今人创作时,一般会调动一切自我所能,无论技术的还是风格的,或动用其它非书法语言等等。书写状态一直处于一种主动性的切入,而非古人的自然流露。在调动一切元素的重新建构中,不仅营造“看点”,也是作者才情的展现。
也正因如此,批评家们对各种关于传统或现代的诸多元素的利用称之为“炫技”,也是不少学者主张生活化书写的理由,也是一些老作者在本次展示中没有充分考虑形式化的“看点”而流于一般的想追求自然书写状态的表达,所以平庸了。我一直观察书家们的读书笔记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基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古人是一致的。显然,营造“看点”的内心驱动有着功利的一面。在获得关注的背后,猎奇之心表现出当今书家对传统的曲解,在专业的技术素养与功利主义的结合中,书家的表现欲望也成为书写竞技和形式主义的推手。
还有,当今对书家的专业与业余之分,一直存在边界之争,怎样才是专业的高度,当代书家如何从业余中脱颖而出等是极为困惑的。什么“艺术书法”、“文化书法”等争论无不是对书家专业化要求的强调,书家字外功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评判的前提下,对技术的获取和表达的熟练及精准程度越来越成为书家专业化、职业化的表征和最主要依据,而不是“炫技”,即便有“炫技”之嫌,也是专业化队伍对业余作者们的不屑与炫耀。所以,随着书法的发展,书家们的技术追求是无止境的,在技术的表达上还会更加充分并走向自由,而不是夸饰。因此,对技术的追求已慢慢成为当今书家形成职业化、专业化高度的一种文化自觉。随着技术派书家逐步走向评审岗位,对形式的考察,如审视笔法应用是否娴熟和得体、形式的变化是否在书法审美的法理之内等,将成为必然。
不过,书法一直有逸品、妙品、能品之说。今人对技术的探究,显然还处于“能”的层面。正如刘熙载所云:“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为此,一些文化学者非常想把书法的技术与文化分成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实际上,技术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今人从形式上、物质层面上,获得当代语境下的技术高度,是当代书法从书法复苏、创变探求、回归传统、崇尚经典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书写在展厅中的不断尝试,也证明了在当代语境下书写的艺术高峰还没有真正来临。【未完待续】
文中书法摘录——《陈海良新品馆》最新精品